中药分析学
学术带头人:杨滨研究员
学科带头人:赵海誉研究员
后备学科带头人:代云桃研究员
1.学科现有基础与定位
(1)学科方向
本学科设置五个学科方向:(1)源头--中药材品质评价及新资源开发;(2)延伸--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及创新形式;(3)成因--中药生物效应评价及功效表征;(4)流通--中药贮藏与包装评价及理论技术;(5)终端--中药经典名方与新药评价及创新研发。在源头方面,采用植物代谢组学及稳定同位素检测技术,开展中药材产地溯源研究;在中医药原理解读延伸上,基于人工智能、生物传感器等现代分析手段,建立中药生物效应评价体系,客观化表征中药质量功效;基于植物代谢组学及转录组学评价体系,解析中药材道地性成因,指导育种和评价;在流通环节,将核磁共振技术引入中药材贮藏的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快速的评测体系;在中药产业的终端,以质量控制为纽带,沟通串联工艺、药效、安评等新药申报环节,形成质量贯穿研发的中药新药特色研发体系。
(2)学科队伍
学科现有科研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45岁以下以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均占比61%。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1人,青年岐黄学者1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名,“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名。学科人才梯队完整,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3)科学研究
以临床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提高中药临床疗效、保障用药安全、推动新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为宗旨,聚焦中药科研、生产、临床及监管领域与物质基础、质量标准、生物表征、标志物辨识发现等相关的关键问题,集成创新多维的中药分析技术,用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中药质量保障体系,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围绕中药“源头-延伸-成因-流通-终端”多环节、全覆盖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发平台建设,重点开展中药分析新方法新技术、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中药贮藏与包装关键技术、上市中成药质量提升、中药功效的生物学表征、中药新药研发、中药生物效应评价、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快速解析等研究;开展基于“经验-成分-效应”的中药材及其饮片的客观化表征研究;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借助数学模型构建全面表征中药特点的综合、量化、集成的快速质控模式;深入标准化提取物、经典名方、配方颗粒等研究,推动成果转化。
(4)人才培养
中药分析学科积极营造宽松民主、激励创新、潜心研究的学术环境,秉承国际化发展理念,与美国耶鲁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东京药科大学及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国外科研机构开展中药研究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博士后及访问学者5名,研究生交流互访10余次。此外,本学科还积极承担了WHO 派遣的越南、柬埔寨、老挝、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传统医学科技人员和管理官员的专业培训等工作。同时,本学科注重培养、放手使用青年科技人才,以创新工程为抓手,建立能使科技工作者充分施展才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不断提升该学科人员的科研水平。
2.学科学术水平与特色
中药分析学科以问题为导向,以范式为核心,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中药行业全链条质控缺位难题,集成创新多维的中药分析技术,发挥中药分析学“眼睛”特点和“方法”作用,不断探索从“服务支撑”向“创新引领”的战略转变,前瞻布局“源头(资源)、延伸(加工)、成因(机制)、流通(贮藏)以及终端(销售)”等产业链全覆盖的中药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发体系,形成行业公认、特色鲜明的中药质量服务体系。坚持与中药研究所仪器平台一体化发展,基于先进的中药分析相关仪器设备,构建了中药质量标准、成分分析、外源性污染物检测、代谢组学、药代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
本学科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标准化及行业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二十余项。着眼于行业及人民健康需求,研制清肺排毒颗粒、黄连解毒丸、檵木颗粒等新药,获得中药新药临床批件3项;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建立中药分析相关的新药应急研发体系,承担多项与“三药三方”相关的基础及应用开发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含SCI论文140余篇),授权国际国内专利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等国家一级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3.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以“促进中药分析理论发展、提高中药临床疗效、保障中药质量稳定安全、为中药产业提质增效”为总体建设目标,加强中药分析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体系以及方法技术创新建设。结合行业及时代需求,聚焦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科学问题,构建覆盖资源、成分、效应、贮藏、新药的中药全产业链分析平台,解决多环节中药质量控制难点,推动实现中药产业追溯体系建设;紧跟科技前沿,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解析中药发挥疗效原理,形成行业公认、特色鲜明的中药质量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完善现有平台建设,开发新型分析设备元件、新型分析方法和技术,形成国际标准、药典标准、团体标准为主体的标准评价体系;结合中国中医科学院性质特点,建设一支高水平、多学科的中药分析专业队伍。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