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实验室

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1)实验室简介
本实验室自建设以来,非常重视技术人员梯队的培养。目前实验室共有科研人员15人,其高级职称占40%,中级职称占33%,初级职称占27%;硕士博士占53%,平均年龄41岁,45岁以下博士学位占33%、高级职称占22%,
本实验室为适应近年来科研项目的大量增加,进行了部分实验室改造,共有仪器设备39台,仪器设置围绕研究方向和技术系统配套。根据其功能分设细胞学、分子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生物安全、电生理、常规检测6个仪器工作站,每个工作站均有课题支撑。
中药药理实验室自80年代以来,承担了大量国家、部局级项目,在中药药理领域中担负着国家队的任务。近5年来,本室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973项目、国家重大创新药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以及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等三十余项,资助金额总计1999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23项,市局级课题9项,院级课题3项。共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19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市级奖5项,学会奖4项,院奖8项。获得专利4项,申请专利6项。
中药药理实验室主任:崔晓兰研究员。办公电话:010-84015200。
(2)实验室的优势特色技术
近5年来现代医学新理论、技术新方法的引入,使实验室研究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尤其在生物力药理学、中药抗病毒、中药复方作用机理3个方面形成特色学科,建立了大量适合中药特点的新技术新方法;形成的理论和技术得到国内相关学科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应用。主要优势特色技术如下:
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后胞浆pH值的方法及规范:建立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流感病毒感染MDCK细胞后胞浆pH值的方法,建立过程中规范荧光探针稳定性和MDCK细胞内的pH值范围。
②建立HBV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 C57-TgN(HBV adr2.0)SMMU 是以HBV基因组作为转基因的系列转基因小鼠模型,将HBV全基因转基因到小鼠 C57BL身上,为免疫耐受型,能模拟人类无症状感染者。HBV基因在小鼠基因组中整合并稳定遗传;血清HBsAg、HBeAg(+)、抗HBs和抗HBe均(-);肝组织有HBsAg、HBcAg、X蛋白表达;血清中存在HBV DNA,肝组织中存在病毒样颗粒。但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大多数转基因小鼠肝组织出现了轻重不等的病理改变。
③建立治疗乙肝中药的评价技术方法:观察C57-HBV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生物学特性,并在该模型基础上建立治疗乙肝的中药药效筛选及机理评价平台。
④宿主细胞膜流感病毒M2受体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观察M2蛋白离子通道电流:快速蛋白液相色谱法(FPLC)纯化分离流感病毒M2蛋白;凝胶过滤法将纯化的M2蛋白重建在脂质体上;加入样品溶液前后,使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细胞表面M2蛋白离子通道电流;分析M2蛋白离子通道活性变化。
⑤小鼠肺组织中流感病毒载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以流感病毒亚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造成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对模型肺组织病毒载量检测方法中引物合成、探针合成、扩增条件、提取条件等实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最终建立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流感病毒载量的的实验技术,为中药抗病毒研究提供精确、定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升中药抗病毒研究的水平。
⑥大鼠血管外套管损伤诱导内膜增生模型的建立:根据泊肃页公式,利用不同管径套管提供不同水平血流剪应力,研究血流剪应力对对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联合定量运动,在不同时间点,研究血流剪应力在动脉内膜增生过程中所发挥的拟药效作用。围绕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平滑肌增生、力学信号传导分子NF-κB的等方面研究中药和血流剪应力防治内膜增生的联合效应,从生物力药理学途径诠释活血化瘀中药防治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机制。
⑦血管内皮细胞/血流剪应力/血细胞相互影响的体外模型的建立:利用流动小室,建立血管内皮细胞/血流剪应力/血细胞相互影响的体外模型。综合光化学诱导血栓形成方法、组织培养技术和血清药理学研究模式,利用流动小室、流量泵等装置在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层模拟生理环境下的流动状态,使内皮细胞的生长接近正常生理状态,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体外血栓/白细胞粘附模型,应用该模型研究活血化瘀中药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白细胞粘附的影响。从血管—血流—血液相互作用的角度,深入研究活血化瘀药物对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的作用机理。完善该体外模型,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活血化瘀药的药效评价和有效成分筛选
⑧建立黄连解毒汤的主要活性物质组合与抗脑缺血活性关系的数学模型:揭示其组效关系,为组方优化奠定基础
(3)能提供的对外服务内容
中药药理实验室在与企业合作进行中药新药研发方面,多年来完成了数十项对外技术服务项目,内容涉及抗病毒、心脑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抗肿瘤、抗肝炎、抗焦虑与抑郁。
【收藏】 【打印正文】

相关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