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析化学研究中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分析化学研究中心(简称“中心”),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分析化学室”和1983年成立的“仪器分析室”。在章育中、徐植灵等老一辈中药分析科学家的引领下,中心坚持“四个面向”,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中药化学成分分析和质量标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5年,“分析化学室”及“仪器分析室”并入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中心;2021年4月,因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药研究所重组中药分析化学研究中心,旨在满足国家及行业需求,全面推动中药材、饮片及成药的全链条质量提升。
中心现有职工1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科带头人2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1人,青年岐黄学者1人,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名,“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人,“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名。
中心坚持与中药研究所仪器平台一体化发展,基于先进的中药分析相关仪器设备,构建了中药质量标准、成分分析、外源性污染物检测、代谢组学、药代动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含SCI论文140余篇),授权国际国内专利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等国家一级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中心秉承国际化发展理念,与美国耶鲁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东京药科大学及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国外科研机构开展中药研究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博士后及访问学者5名,研究生交流互访10余次。此外,中心还积极承担了WHO 派遣的越南、柬埔寨、老挝、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传统医学科技人员和管理官员的专业培训等工作。
中心以“科研服务生产”为宗旨,围绕中医药行业重大需求及重点任务,集成创新多维的中药分析技术,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中药质量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发挥行业引领作用。中心已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标准化及行业专项等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二十余项,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同时中心着眼于行业及人民健康需求,开展经典名方开发研究,研制创新中药新药2项,获得中药新药临床批件3项;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承担多项与“三药三方”相关的基础及应用开发研究。
中心将聚焦中药科研、生产、临床及监管领域与物质基础、质量标准、生物表征、标志物辨识发现等相关的关键问题,重点开展中药分析新方法新技术、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中药贮藏与包装关键技术、上市中成药质量提升、中药功效的生物学表征、中药新药研发、中药生物效应评价、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快速解析等研究,前瞻布局标准化提取物、经典名方、配方颗粒等研究内容,以期推动成果转化。中心将以临床需求及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发挥应用基础性研究体系价值,服务于国家及中医药行业发展。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