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机构

您的位置: 首页 >机构设置>业务机构

中药毒理学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浏览次数: 【字体:

中药安全性问题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屡次发生的中药安全性事件如马兜铃酸肾病、小柴胡汤间质性肺炎、含重金属中药风波、鱼腥草注射液超敏反应事件等,给中医药的信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一些常用中药如补骨脂、何首乌、淫羊藿等也陆续报道了肝肾毒性,使得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中药毒理学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毒理学研究体系,揭示中药潜在毒性产生的原因和发生规律,解析毒性机制,研究毒性预测、防治方法,为临床安全用药和风险防控提供基础。

中药毒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为梁爱华研究员。中心现有研究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目前在站博士后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生12名。中心在我国中药毒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现有岐黄学者1名,柔性引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1名。主任梁爱华研究员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与安全性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心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中药毒理学)建设单位。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 中药循证毒理学方法学体系研究:阐明中药潜在毒性的临床特征,构建全面解析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不良反应机制和风险防控策略的科学体系。② 中药潜在毒性预测和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宏观和微观结合,医学和工程技术融合,构建毒性预测新模型、毒性评价新技术,毒性分析新方法以及风险控制新技术。③ 中药肝肾毒性和免疫毒性机制研究:开展“功效内涵-毒性表型-“效-毒”物质关系-靶标网络—生命组学”等系统研究,客观揭示中药的毒性启动、发展及其配伍减毒机制。④ 含毒性物质中药的合理应用研究:开展组方配伍合理性评价、炮制减毒增效工艺和制剂工艺研究、质量标志物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等,构建“有毒”中药新药研发技术体系。

本中心围绕制约中医药行业发展和人民安全用药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针对中药毒性或不良反应特点,创建中药注射剂过敏/类过敏反应预测-致敏物质筛选-产品类过敏风险检测技术体系,填补了领域空白。建立了含马兜铃酸、重金属、吡咯里烯啶类生物碱、蒽醌类等中药的潜在毒性系统研究方法,解决以上几类中药的毒性物质、毒性机制以及毒性防治等方面的若干关键问题。完成了几十个中药的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

中心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三十余项国家级课题,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中心共获得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1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奖励4项。其中牵头完成的“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符合中药特点的药效与安全性评价技术及其应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入选了“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作为主要合作单位完成的项目“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项,参与编写著作10部,发表文章250余篇。中心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承担了多次国内外访问学者和WHO进修生的授课任务,与挪威科技大学、泰国皇太后大学等共同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等。

(1)主持的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有毒中药多物质、多靶标有害结局路径(AOP)的毒性机制及减毒增(存)效配伍研究(82192913),负责人:梁爱华,2022.1-2026.12,经费300万元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评控关键技术(2015ZX09501004),负责人:梁爱华,2015.1-2018.12,经费6631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活性蛋白质组分析技术(ABPP)和点击化学反应策略研究细辛及其主要马兜铃酸类(AA-IVa、AL-I)的肾毒性和致癌性及毒性作用靶标(82174073),负责人:梁爱华,2022.1-2025.12,经费56万元

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工程—含毒性药材的中药新药研发示范研究(CI2021A4801),负责人:梁爱华,2022.1-2024.12,经费360万元

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工程—中药毒理学创新团队(CI2021B016),负责人:梁爱华,2022.1-2024.12,经费360万元

岐黄学者支持项目,负责人:梁爱华,经费120万元

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工程—含马兜铃酸中药(细辛)安全性评价及其风险防控(CI2021A04806),负责人:赵雍,2022.1-2024.12,经费130万元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马兜铃酸毒性代谢标志物研究(2018ZX09101002-003-002),负责人:易艳,2018.1-2020.12,经费54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蟾素注射液血管刺激性组分对ERM蛋白多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81974534),负责人:张宇实,2020.1-2023.12,经费54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舒血宁注射液致敏组分的筛选及其诱导过敏样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81703808),负责人:王连嵋,2018.1-2020.12,经费20万元

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工程—基于T细胞介导的含人参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遗传-免疫调节-代谢”评价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CI2021A04803),负责人:韩佳寅,2022.1-2024.12,经费8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ABPP-CCR策略阐明栀子苷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机制(82304814),负责人:田婧卓,2024.1-2026.12,经费3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归补血汤通过抑制缺氧诱导因子HIF-1依赖的糖酵解改善气虚血瘀证肾纤维化(82304851),负责人:刘素彦,2024.1-2026.12,经费3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鱼腥草及其主要马兜铃酸物质AL-BII的潜在肾毒性客观评价及其与AA-I毒性差异机制研究(82304861),负责人:潘辰,2024.1-2026.12,经费3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MCU介导的线粒体能量代谢探讨逍遥散对双向情感障碍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82204957),负责人:柳辰玥,2023.1-2025.12,经费3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Serpins/TRPC6/NLRP3通路研究车前子散对尿酸性肾病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82404951)负责人:孟晶,2025.1-2027.12,经费30万元

(2)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20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符合中药特点的药效与安全性评价技术及其应用,2023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险控制技术体系与应用,2019

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含马兜铃酸等有毒物质的中药和中药注射剂的风险评控技术及其推广,2022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辅料聚山梨酯80的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及在醒脑静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2021

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险控制技术体系与应用,2019

【收藏】 【打印正文】

相关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