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内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所内动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三)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7日 浏览次数: 【字体:

在科研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人用信念点亮求索之路,以汗水浇灌学术理想。他们是中药研究所的研究生,是2024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也是中药研究领域的深耕者。在看似艰深的领域里,他们用热忱与智慧书写了一段属于青年科研人的攀登故事。

国家奖学金是学术道路上的一座灯塔,既是对过往的嘉奖,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今天的对话,我们不仅想探寻他们科研突破的“方法论”,更希望走近这些研究生的真实日常。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杰出青年的学术世界,聆听他们的故事。

一、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杨丹

座右铭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ae7a3979b5d547728fea9ac70dd9c406.jpg 

个人简介

杨丹,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2022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朱晶晶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药化学。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共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包括一区SCI论文2篇,影响因子分别为6.4分和5.9分,中文双核1篇(中国中药杂志),另有一区SCI已接收,影响因子为7.4分;参与作者发表论文共1篇,为中文双核。博士阶段主要完成了菊花药材国家药典质量标准的制定,并深入研究了南北菊花黄酮类成分差异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机制;另参与王智民研究员主编的《食药物质原料信息》编书相关工作,参与《荆楚道地药材福白菊》编书相关工作。参与和协助菊花国家自然基金、菊花药材国际ISO标准的立项和申报。博士阶段承担多项课题,包括国家级课题两项,院级课题两项以及多个横向课题,博士研究方向已获得2025年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项目名:氧甲基转移酶介导的南北菊花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差异及抗逆响应机制研究),针对菊花药材的品质形成机理及环境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访谈

1.您一路走来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可以分享一些高效科研的方法吗?

答:其实在繁忙的科研生活中,我和大家一样都会有焦虑和疲倦的时候,但是最终都坚持下来了。而能让我坚持下来的一个方法就是给自己制定好计划和目标,这也是我认为高效科研的一个方法,比如一篇小论文需要做哪些部分,我会具体计划每天做什么,每周需要完成的进度,这样可以对自己的任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也能避免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茫然和拖沓。在完成阶段性的目标时,可以适当的放松和奖励自己,和朋友出去逛一逛,舒缓自己的心情。

2.您在科研过程中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科研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您对即将进入科研学习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

答:我认为对于即将进入科研学习中的学弟学妹来说,比较重要的是科研思维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首先是科研思维的培养,和大学相比,进入硕博学习阶段后,需要我们有自主学习的思维和能力,要具备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去获取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在遇到实验中的问题时,要多去思考,通过查文献,请教导师等方法找到解决方案。其次是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做实验前多看文献,写好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整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等。最后,科研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坚持和耐心也非常重要。实验遇到失败的时候很多,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调整实验方案并不轻易放弃,坚持到底才能收获科研学习的果实。

在中药研究的道路上,我们既是古籍智慧的守护者,也是现代科学的探索者。实验台上的千百次失败、文献堆里的晦涩词句、田间地头的样本采集……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终会在某一刻凝结成破解传统本草奥秘的钥匙。

杨丹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若选择深耕中药领域,愿你们能以‘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敬畏对待每一味药材,以‘守正创新’的魄力链接古老智慧与前沿科技。不必畏惧暂时的沉寂——人参百年成材,沉香千年结香,学术的积淀亦需时光打磨。愿你们在实验室与古籍库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剂求真良方。”

二、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田孟尧

座右铭

心怀希望,向阳而生。你期盼的一切,都正在向你奔赴而来。

af625691369e4c2f90b2822d696a0109.jpg


个人简介

田孟尧,女,中国中医科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王宏洁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药新药研发及功效生物学表征。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助管,中药研究所第十一党支部纪检委员。经民主评议获2023年度和2024年度优秀党员。已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第一作者2篇)。多次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会议投稿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先后参与5项新药研发与申报工作,期间多次参加人用经验讨论会,多次前往北京、苏州等地医院跟诊学习,为做好科研工作积累临床经验。

积极参加研究生院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在健身打卡活动中两次荣获一等奖;文明宿舍评比中先后获一等奖和优秀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多次走进中小学进行中医药知识科普,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种;热心公益,多次担任北京市志愿者、中研志愿者服务于各项活动,累计服务时长百余小时。

访谈

1.除了学业成绩优异,您在其他领域(如干部任职、志愿者服务、文体活动等)也有出色的表现。您是如何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转换和平衡的?这些经历对您的个人成长有哪些重要影响?

答:在不同领域角色转换与平衡的过程中,我秉持着高效时间管理、灵活适应以及责任担当三大核心原则。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经验,更在多个维度上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

为了有效平衡学业与课外活动,我会根据科研进度、干部会议、志愿者活动和文体活动的时间,科学规划每日行程,确保各项任务得以有序进行。这种时间管理策略使我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充分参与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

在角色转换方面,我注重心态与思维的快速调整。作为学生干部,我学会了如何带领团队、协调各方关系,培养了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而在志愿者服务中,我则更多地扮演了倾听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这让我更加理解和同情他人的困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参与文体活动时,我则完全放松身心,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这对缓解学习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这些丰富的经历对我的个人成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同角色的挑战与机遇,让我的沟通技巧、组织才能、社会责任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使我逐渐成长为一个更为全面、多元、有担当的人,为未来的人生旅程奠定了坚实且稳固的基础。

2.对于未来,您有什么样的规划和目标?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您打算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

答:深受我敬爱的导师王宏洁老师影响,我毅然选择踏上攻读博士学位的征途,这将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对此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我对于未来的规划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每一步都承载着我对知识探索的渴望与对梦想实现的坚定信念。

短期目标是立志在博士期间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我将尽快适应新的研究环境,与导师和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深入挖掘研究内容,不断优化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与外界学者的沟通,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工作。

长期目标是成为一名推动中药行业发展的合格学者。为此,我将以我的老师、前辈以及优秀的师兄师姐们为榜样,努力学习,深入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与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水平,以专业能力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三、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石礼平

座右铭

以今日之勤,铸明日之辉。

36e62f6f62b64694b2f30595354a7ae8.jpg


个人简介

石礼平,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董林林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学方向。

硕士在读期间累计发表6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Q2区SCI论文1篇,影响因子为4.0分,中文核心论文1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文章4篇,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80次。

访谈

1.为何选择中药资源学方向?

答:在本科阶段,我系统地学习了中药学相关知识,对中药资源的调查、开发和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了解后发现中药资源学不仅涵盖了中药学的基础知识,还融合了植物学、生态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让我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中医药的奥秘。通过研究中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怎样解决的?

答:遇到问题时,不要慌张。首先要仔细回顾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检查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若实验操作准确,可查找相关文献,看看其他研究者是否遇到过类似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的。此外,团队合作往往能更快地解决问题,向导师或同学请教,他们可能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快速指出问题所在。

最后,要保持耐心和积极心态。实验中的挫折是正常的,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气馁。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对卓越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获得这份荣誉的学子们,用他们的才华和努力点亮了学术的天空。他们如同明亮的灯塔,为后来者指引前行之路。相信在他们的榜样力量带动下,会有更多的研究生砥砺前行,为学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共同铸就更加辉煌的学术未来。

终审:小管
【收藏】 【打印正文】

相关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