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内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所内动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一)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06日 浏览次数: 【字体:

“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流而成江海。”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在科研的征途上勇毅前行,在学术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以智慧点亮创新之光,用拼搏铸就卓越之路,以坚韧铸就辉煌篇章。他们是2024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些卓越学子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深耕细作,凭借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创新的执着,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优秀青年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故事,汲取他们的智慧,领略他们的创新与担当。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刘毓东

座右铭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4330a441e57345488659f81539d987da.jpg

个人简介

刘毓东,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2022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林娜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人工智能。

获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中药研究所2024年度研究生科研业绩量化考核第1名。负责首个中药药性智能平台的开发,相关研究成果已入选国家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典型案例。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论文13篇;其中一作8篇(含共一5篇),累计影响因子139.2。共授权和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8项。

申请主持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1项,从人工智能的视角助力中药改良型新药的传承与创新。为了拓宽学术视野,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于“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做壁报展示;参与COM2024第五届中国骨伤与药物学术大会“金天格杯”青年论文分享大会,获一等奖。

访谈

1.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阐释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

答:中医药学是一门经验医学,其理论体系如“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是千百年来临床实践的总结。然而,这些理论往往缺乏现代科学语言的阐释,导致其科学内涵难以被广泛理解和应用。而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工具。

通过神经网络,我们可以对海量的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疗效等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建立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生物学指标之间的关联模型。此外,深度学习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传统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学之间的潜在联系。这种结合不仅能够为中医药理论提供现代科学的解释,还能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2.在中医药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同时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答:在中医药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坚持文化自信意味着我们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核心,尊重其独特的哲学思维和临床价值,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用深度学习等技术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我们既要避免用现代科学的标准简单否定传统理论,也要避免盲目依赖技术而忽视中医药的本质。通过“以中为本,以西为用”的研究思路,我们可以在传承中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让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同时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程云霞

座右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川汇海,积于涓流。

微信图片_20250205123628 

个人简介

程云霞,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2022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巢志茂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药分析与质量控制。博士在读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8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2篇中科院一区Top; 2篇中科院二区)和 中文核心1篇(中国中药杂志),累积IF超过25;以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中科院二区);以第四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中科院二区);以第一作者申请发明专利两项(ZL 202311068546.6; ZL 202311710983.3);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1项;作为编委参与《中医药文创产业发展报告(2023)》撰写;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团成员赴国家重点帮扶县宁蒗县开展乡村振兴服务1次,为4家中药材种植公司提供了服务。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开展学术交流。志愿服务上,加入了3个志愿团体,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还增加了社会经验和社会责任感,使我的思想觉悟上了一个新高度。

访谈

1.从自身经历出发,您认为在您的研究领域中,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对师弟师妹们的学习有何建议?

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它是持续投入的动力源泉,会促使你更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和解决问题。其次,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深入研究的前提。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复杂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另外,我们尚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科研领域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能够帮助你紧跟前沿,不断拓展知识边界。此外,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坚韧的毅力也是我们在科研道路上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对于师弟师妹们,我建议可参考以下思路开展科研实验:①明确目标: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这将帮助大家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献,尽快了解相关的研究进展,规划课题研究内容,避免盲目跟风或浪费时间。②注重基础知识:不要急于求成,要花时间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做到不仅要阅读与本课题研究方向相似的文献,更要宽泛阅读课题延伸的相关文献。这不但有助于理解复杂的理论,还能在后续的研究中提供创新点支持。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和研究中,不要仅仅满足于接受知识,更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④多参加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前辈和同学们多多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拓宽视野。⑤保持积极心态:科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将困难视为成长的机会,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

2.可以分享一下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感到迷茫时,您会如何保持动力?

答:我认为,此时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些时间。不要过度劳累,允许一些时间用来放松和休息,让大脑和身体得到恢复。同时适当奖励自己,比如吃顿美食和饱饱睡一觉。其次,我们也要摆正心态,正向思考,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可以做到”“这只是暂时的困难”等,增强自信心。此外,主动寻求帮助也是必要的。向导师、家人和朋友们请教,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会让你感到温暖和力量,能够帮助你更快地解决问题,少走弯路。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王家禄

座右铭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6b938eeb140298dcccdcaa00286785f 

个人简介

王家禄,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2022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李西文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药材栽培及新品种选育。科研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JCR Q1区SCI论文8篇。参与选育中药材新品种4个,半夏:竹叶1号(鄂品鉴药2023-002)、中丰1号(黔认药20230008)、 中双1号(黔认药20230008);丹参:鲁丰1号(DUS-202401189)[国家级]。其中部分成果入选第19届中药全球化联盟会议(CGCM)和第10届园艺研究大会(IHRC)。曾荣获“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创新发展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在博士阶段荣获国家奖学金。曾多次参与贵州省毕节市科技局及相关企业等多家单位组织的的中药材优质资源收集、种质资源圃建立、新品种选育及研究工作,并多次参与中药产业规划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产业发展中。

访谈

1.经过近几年的实际研究,您对中药材栽培科学研究的认识与最初相比,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改变?

答:有两点切身体会与大家探讨。1. 选题切忌自大、自我感动。不能仅仅从文献中挖掘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就一头扎进去埋头苦干。不仅要抬头看路,还要脚踏实地,将中药材栽培的科学问题与导师组深入交流,更要与产业从业人员密切沟通。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的实际需求,从而调整和优化研究方向,确保科研工作能够真正用在“刀刃”上,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 拥抱新知、揣摩疑问。对于团队已经提出的科学问题,不仅要广泛查阅领域内的文献,更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前沿的、系统的交叉学科,了解相关的新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研究,能否帮助更深入地挖掘实验数据的价值。

2.作为研究生,在投身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研究和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独特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

答: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科研能力上,要熟练掌握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保护技术,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深入分析遗传多样性,挖掘与品质相关的基因。在实践经验上,要扎根于中药材生产基地一线,长期深入观察中药材的生产、采收和流通环节,从实际生产问题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科研课题,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提高效率、未雨绸缪。以药用植物栽培研究为例,若要对已研究物种的物候期、栽培环境及生长发育等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样品采集,就需要详细规划试验的执行日期、交通安排、基地接应、材料准备、记录条目以及记录周期频率等。要克服自身的惰性,将实验计划制定得细致入微,具备可执行性,并且提前制定备用方案。药用植物的农时各不相同,只有提前规划,才能不错过关键的时间窗口,获取理想的实验数据,推动实验顺利进行。

国家奖学金的获得,于他们而言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激励。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在学术的道路上勇敢地砥砺前行,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耀眼、绚丽的光芒。

终审:小管
【收藏】 【打印正文】

相关文章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