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郭兰萍:生态种植、标准规范 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材产业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固定产地是基础,生态种植是途径,严谨标准则是不可或缺的保障。这三者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体系。”2月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郭兰萍研究员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直播间,探讨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保障。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影响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在您看来,什么才是高质量的中药材?
郭兰萍: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优质优价的政策及机制、全过程质量监管、科学发展观、产业科技水平、严谨务实的标准等。想要实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要生产出高质量的药材。
不同品种、产地、栽培技术、采收时间、加工方法、贮藏方式等均可影响药材品质。高质量的药材应具备均一性、稳定性等特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药材,高质量本身就包含很多因素,多样性就是其中很大的特征。
如菊花和野菊花虽同属菊科,但基源植物、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均不相同。白芍和赤芍虽基源植物相同,但因为加工方式不同,其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亦不相同。我们要承认多样性的存在,这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的认知、把握、利用多样性,有利于挖掘更多的高质量药材,从而推进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在您看来,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郭兰萍:固定产地是中药材品质保障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以产地为核心、区域内均一化、区域间差异化、打造道地品牌。
固定产地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固定在某个场地,而是要以产地为核心,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并实现区域内的均一化控制。就像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只要做好产品标准和生产规程,不管工人个体差异多大,只要稍加培训也能生产出质量稳定均一的产品。中药农业的生产车间在道地产区,在产区推行标准规范,就可以生产出特色突出、质量均一稳定的药材。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有哪些?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可以分享?
郭兰萍: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生态种植是不二之选。此前,中药材的种植曾按照传统农业的模式操作,用最好的土地去种中药材,不但占用了大量耕地资源,而且因为中药农业与化学农业发展理念和生产实际的冲突,造成中药材病虫草害多发,外源污染物严重超标,药材质量下降,甚至威胁耕地安全。
在此背景下,我们团队2018年提出了“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人种天养”的理念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实现“天地人药合一”的生态种植模式。
中药材生态种植的四大核心机理是:“生态位最佳利用”机理提升产量、“逆境效应”机理提高品质、“生态系统稳态” 机理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土壤正反馈”机制提高土壤质量。以“生态位最佳利用”为例,瓜蒌-黄豆立体生态种植,可使瓜蒌产量增加150 kg/亩,黄豆增收100 kg/亩,亩增收效益约30%。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应如何保障?在您看来,我们能通过怎样的方式确保中医药实现高质量发展?
郭兰萍:系统科学的标准是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标准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中医药领域也是如此。对于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标准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科学概念,其中涉及很多协商共识的内容。
我们常说,最严谨的标准才是最合适的标准,最严谨的标准应如何定义?应是结合中医药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而并非是根据通用标准而形成的。我们团队曾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中药材重金属ISO标准,这个标准在综合考虑服用周期、频次、服用剂量、煎煮方法、煎出度的基础上,首次利用靶标系数建立了更加科学和实用的标准,打破了国际社会针对中药材重金属设置的技术壁垒,使重金属超标率由28%-30%下降到1%-2%,2014年当年理论可减少国际贸易损失近40亿美元。
对于中药材高品质发展来说,品牌打造是一条必由之路。没有品牌的打造,很可能会面临“好药卖不出好价”的困境。近年来,我们不断推进中药材品牌打造,推动源于传统公认道地产区和生态种植发展理念的中药材品牌建设,累计筛选出36个道地药材品牌、25个生态药材品牌。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推动中药材产业朝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用户登录